公众号

2025年秋季红色之声教育第三刊

 

       每日金句·习近平论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渭水风华:华山峭壁上的“朋友圈”

西岳华山的奇险,是藏在云雾里的自然奇迹——峰刃削空,壁立千仞,每一寸花岗岩都透着天地雕琢的力道。而它更动人的,是峭壁上那些前人“朋友圈”。千百年间,文人以斧为笔,将山河感慨刻进石纹;将士挥凿落痕,把戍边壮志留在险峰;方外高士、寻常旅人也循着山路,在坚硬崖壁上留下自己的心声。这些刀痕没有墨迹的易褪,只在风雨里愈发清晰,成了华山独有的文脉注脚。

“韩退之投书处”,寥寥数字,瞬间将大文豪韩愈登临北峰险境时惊险的瞬间定格于历史画卷中,让后人得以遥想其当时的窘迫与敬畏。“希夷遗冢”标出传奇人物、睡仙陈抟的最终归宿,为这处仙山道境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光绪辛丑重九 临清徐坊徐埴 三登太华 遍游诸峰”的题刻,更像是一篇精炼的“登山日记”,记录了他们在一年之内三次勇攀华山、遍览群峰的壮举,字里行间流露着执着与豪情。   

华山摩崖石刻,甚至成为记录自然灾害与工程壮举的“天然年鉴”。华山峪河道中那块刻有“鱼石”的巨石,诉说着光绪十六年那场惊天动地的山洪暴发。日月崖上“云天弧光”四个大字,则定格了华山之巅那稍纵即逝、神秘莫测的自然奇观。大上方的石刻,是宋建炎三年,周道谨等人不畏艰险、主持重修华山古道的“工程竣工报告”。

华山诸峰,姿容各异,各有千秋。北峰四面悬绝,独挺一隅显秀色;西峰浑然天成,千丈绝崖撼人心;南峰直逼云天,抬手似能摘星斗;东峰傲然峙立,巍峨气势压群山;中峰林深树茂,清幽景致藏雅趣。

面对如此险、奇、绝、美的自然造化,前人把心中的震撼与赞叹,最终化作石壁上力透千钧的感叹!北峰称“柱接神枢”,道出其擎天立地之势;东峰书“三峰峙立”,精准点出它的地理格局;南峰赞“擎天捧月”,把高峻与神圣说到了极致;西峰叹“壁立千仞”,直击它险绝的本色;中峰写“五云深处”,又晕染出幽深仙逸的韵味——字字是珠玑,句句皆传神,恰是华山风骨最妙的注脚。

华山摩崖石刻,也承载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回荡着烽火年代的铮铮誓言。冯玉祥驻军华山玉泉院时,望着破碎山河与困顿百姓,他把满腔赤诚和救国主张,凝作石壁上遒劲的字:“进大同”“人类平等”“破除迷信”“水利救民”。那句“你知道不知道 非机器化不能救国 非电气化不能救民”,更是振聋发聩,如今读来依旧让人热血翻涌。

遍观石壁,家国之音始终回荡。“还我河山”“登极峰,十亿家楼台烟阁,尽收眼底;观天下,四万万父老兄弟,常挂心头”“登太华之巅 看河山光复”“正义战胜”……这些石刻,是那个时代的铿锵足音。朱笠青题“复兴中华民族”,更与孙中山“振兴中华”遗志遥相呼应。1949年八勇士智取华山,山河迎来新生,1996年张震将军题“智取华山 永载史册”,让这段传奇借山石定格永恒。

华山摩崖石刻,是一部镌刻在天地之间的立体史书,是前人留给后世无比珍贵的“朋友圈”。漫步于奇峰险道之间,读一读这些“留言”,仿佛能与前人隔空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依然滚烫的情怀与深邃的智慧。这份以山为纸、以石为墨的文化记忆,值得我们以敬畏之心去阅读、感悟,并倾尽全力守护。

—摘自《渭南宣传》公众号

2025年9月18日 11:22
浏览量:0
首页    教学活动    2025年秋季红色之声教育第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