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2025年秋季红色之声教育第八刊

2025秋季红色之声教育第八刊

每日金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美文共赏

夏收的今昔对比

离开农村已经很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收麦的记忆还停留在脑海里。那时候,一到六一就放“忙假”,全体学生一律放假支援夏收,我们便深度参与到忙碌的收获中去。

早上,天刚微明,全家人便在父母的督促声里迅速起床,拿上前一天晚上磨好的镰刀,睁着朦胧的双眼,带上简单的干粮,来到泛着金黄色的麦地前面,顾不上欣赏早晨的日出,也顾不上闻闻麦熟的芳香,更没有心情观赏风吹麦田荡起的麦浪,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赶在太阳晒得人发晕前完成当天的收割任务。割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必备的技能,长到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幼到六七岁的孩童,人手一镰,人人参与,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到了农忙时节,连女都得下楼”,可见夏收对于农业大国的我国的重要性。割麦,你得一手拿镰,一手护麦,按割麦速度的快慢从右向左,一字排开,每人或三陇或五陇,弯腰弓背,外加右腿往前一踢,起身的时候便是一大捆麦子在怀,顺势转身,整整齐齐地便被放在了身后。当然,这种一气呵成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锻炼出来的,往往刚学割麦的时候,顾此失彼,有割破鞋的,有割破裤子的,还有割破自己的手或者腿的。即使割破了手或者腿,大人也没功夫带你去诊所,就地在田间地头扯一只刺荆,在手里揉出汁水,按在伤口上,很神奇地很快就会止血,也不会有什么感染,几天也就会痊愈。在一次次血与的洗礼中,割麦的技术便被熟练掌握,并且终身不忘。

80年代夏收过程辛苦而忙碌,人们顾不上感觉累,感觉疲惫,人人秉持“颗粒归仓”的理念,坚持在最关键时间节点上做到“不误农时”。

今年,老爸老妈住回了老家,有幸见证了现在的夏收,也有幸见证了农村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

不说开始的播种施肥用上了拖拉机、打药除虫用上了无人机,夏收更是把“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几亩、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麦地,一台收割机,几分钟、十几分钟、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从麦穗到麦粒的完整过程,大片的麦田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迅速地完成了从麦浪滚滚到颗粒归仓的蜕变,这个过程只需要你一个电话,指出那片麦子要收,收回的麦子放在那里,便会有专门的收割机帮你完成收割,专门的拉粮车帮你把干干净净的粮食放在你指定的地方,甚至后面便会有播种机帮你在金黄色的麦茬地里种上了玉米。你不再需要弯腰弓背,不再需要汗流浃背,不再需要起早贪黑,不需要“女下楼”,当今的“秀女”可以悠闲地刷着小视频,可以聚在门口的苦楝树下聊天,可以打搅团、炸油糕、蒸凉皮、烙油馍来犒劳收割机的司机,来犒劳勤劳的自己和家人,庆祝夏收的丰收和喜悦。以前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天的夏收到夏播,在今天一夜间就可以完成。昨天,金黄色的麦子还在阳光下泛着成熟的金光,田野里还弥漫着麦子的清香,一觉醒来,却只剩下一截余留的麦茬在叙述着这里发生过的勤劳故事,这就是我的家乡夏收的变化,是乡村的变化,是时代的变化,更是伟大祖国的变化。

 

作者:李湘莉 中国文学班学员

 

2025年11月4日 10:28
浏览量:0
首页    教学活动    2025年秋季红色之声教育第八刊